激光打标机打标金属时出现氧化现象?原因与预防方法
发表时间:2025/08/20
阅读量:7
来源:
海维激光
在使用激光打标机对金属材质进行标识时,部分用户会发现标刻区域出现发黄、发黑或轻微锈迹,这实际上是激光热效应引发的表面氧化现象。尤其在不锈钢、碳钢、铝等材料上较为明显,影响产品外观和耐腐蚀性能。
1. 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
激光打标金属时,高能量光束使材料局部熔融或相变,过程中温度迅速升高,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,形成氧化层。这种现象在连续波或高功率脉冲模式下尤为突出,属于热影响区(HAZ)的典型表现。
2. 优化激光参数控制热输入
降低激光功率、提高打标速度,可减少单点能量积累,抑制过度加热。采用小脉宽、高频率的脉冲参数组合,有助于实现“冷加工”效果,缩小热影响区,从而减轻氧化程度。
3. 使用惰性气体保护
在打标区域通入氮气或氩气等惰性气体,能有效隔绝氧气,防止高温下的化学反应。可在激光打标机加装同轴吹气装置,气体流量控制在合理范围(通常6–10 L/min),确保覆盖标刻区域。
4. 选择合适的打标模式
对于不锈钢等易氧化材料,推荐使用“光纤激光+绿光/紫外波段”或“MOPA可调脉宽”技术。MOPA激光打标机可通过调节脉宽控制热输出,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减少发黑和氧化。
5. 后处理与材料预处理
打标完成后,可用钝化液或防锈油对标识区域做局部处理,增强抗腐蚀能力。若条件允许,对工件进行表面清洁,去除油污和水分,也有助于减少热反应副产物。
对于采购用户,在评估激光打标机时,应关注设备是否支持参数精细调节、是否预留气体保护接口、以及是否适配多种金属材料的工艺数据库。具备这些功能的设备,能更有效地控制氧化问题,满足高要求工业场景。
避免金属打标氧化,关键在于“控热+隔氧”。通过工艺优化与设备选型结合,可实现清晰、洁净、耐久的标识效果。